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管专栏

总经理专栏—本月话题:工作中“快”与“慢”的艺术!

      公司新招聘的员工,大部分在一个月内选择离职的理由,我们做了个统计,占绝大多数的是这二条:工作节奏太快和流程要求太繁琐。我一直在反思,是我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是我们已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工作节奏快是好事,还是坏事?流程要求高,是对生产管理有利,还是有害?这个话题如果开个讨论会的话,我相信参与讨论的双方,从早上讨论到晚上,也不会讨论出一个统一的结果。对于工作中的“快”与“慢”,我有着自己的解读,并且在30年的创业过程中,对其有了充分的感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推行和实践。今天就我自己的观点,来谈谈这工作中的“快”与“慢”!

 

      在这里,我又要提到一个面试场景了,那是面试编程工程师时候,我都会提问的一道必试题:你能告诉我一个2万元工资的编程工程师,和一个8000元的编程工程师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最多的回答都会围绕在刀路的选择啊,切削时间的长短啊,编程效率的快慢啊,答题是这个结果的,我都不会要。而如果回答差别在于程序的稳定性和一次通过性上,我都会给予对方一个赞许,并且肯定的给对方一个结果:你被录取了!

是的,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切削时间的短,也不要求程序编制的效率,我们需要一个考虑全面,一次就做对的程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那个顶尖编程师傅。很多人会发出疑异的声音:为什么?事情要从我9月份去欧洲学习自动化生产说起。记得FMS柔性生产线落成也快一年了,我们提出的75%OEE的目标始终达不成,觉得到65%已经非常吃力了,带着困惑,我和王磊及陈副总踏上了芬兰和德国之行,去一探堪夫工厂92%OEE达成的究竟,及自动化生产线制造商法斯顿总部的自动化哲学。经过4天的短暂走访和学习,我突然领悟到了自动化的理念:连续化生产是如何来实现的。早在2500年前,孙子兵法的“计”篇中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大概意思是讲:打仗用兵之前,都要经过周密的计算和谋划,如果计算和谋划的条件充分,获胜的机率就大。如果计算和谋划不充分,考虑不周全,那胜算的把握就不大。何况那些都不做计算和谋划就开战的,那胜负其实已经早就看出来了。我在顿悟之时,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2500年前,古人就已经将“快”和“慢”在战争中运用地炉火纯青了!“快”,不做计算和谋划,急急忙忙地就开战,必输无疑。“慢”,看是在浪费时间,左谋划,右谋划,但它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我们自动化线何尝不是走错了“快”与“慢”的步伐,我们一味地追求“快”,快速确定工艺,快速编写完程序,快速上机调试,快速产出产品,看是一切都非常地“块”,实则丢掉了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孙子兵法中提到的“胜算”。没有计算和谋划好的一切,都会在生产(开战)后发现大量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让生产(开战)前一切的“快”,变成了无休止地“慢”。在欧洲学习的过程中,法斯顿的工程师也提到了关于自动化的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让问题发生在上机之前,而当零件一旦上机了,那就一定要做到没有问题。欧洲回来以后,我和王磊针对自动化线做了大胆的改革,将原先上机之前一切的“快”,把它变成“慢”,组织技术评审会议,针对工艺和程序,刀具及装夹做详细的计算和谋划,把原先的现场调试工程师前移至产前准备的夹具搭建,和其他加工条件的确认,把程序工程师前移至现场程序的跑机跟踪,从而将原先生产现场的试切调试这道工序,完全融入到了整个自动化排产计划中,大大降低了试切调试不稳定给OEE带来的影响。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惊人的结果出现了,OEE竟然轻松地突破了75%。

 

      第二个在工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快”与“慢”的体会,就是公司五年前推行的“质量前移”。众所周知,做机加工的,最让人头疼的,一定是出货前,发现产品有尺寸超差的现象和客户端产品质量问题退货。想想不可能啊,流程和体系都规范地好好的,有首件检,有过程检,有表处前一模全尺寸,咋就在出货检上出问题了呢?质量这东西,也是尽量能控制在前,不要控制在后的工作。公司推行“质量前移”的行动方案,也正是要解决控制在前的方针政策,把有可能发生问题的过程环节,尽量在问题未发生之前能够排除掉,这个在流程体系中有专门的一个环节叫DFMA。新鸿基的“质量前移”是更多地把质量控制资源倾向于前端,越前端越好。比如在DFM的时候,就要和客户讨论清楚一切的测量细节,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及手法。编写切实有效的测量作业指导书,完善每个零件的质量履历,认真做好每一份纠正预防措施单,对过程中及客户端发现的任何质量问题,不回避,不逃避,认真面对,努力改善。在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一线,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控制质量事故在萌芽状态。这看似劳心劳肺的“质量前移”工作,但取得的效果是惊人的,产品入库合格率,从5年前的94.85%提升到了现在的99.95%,可谓成绩斐然!

 

      我是一个坚持“谋定而后动”主义者。在公司治理及产品生产中,追求先谋划,后行动的方针。宁愿将60%的时间放在动手之前的规划、计算、流程制定上,而确保40%的过程是完美的,结果是可控并且符合要求的。这些特质在新鸿基管理的方方面面上都有所体现。工作中,或许扩大范围到人生中,“慢”并不代表慢,而“快”也并不代表快,如何掌握快慢的技巧和艺术,是我们有可能要花一生去领悟和琢磨的事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是用中国人的“快”打败了全世界的“慢”。但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中国人已经无法再用这种“快”的战术获胜的时候,慢工出细活,匠人精神的提倡,正反映了社会对“慢”的追求。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修得“慢”功夫,才有“快”成果!愿大家都能在工作中,领悟快与慢的艺术,掌握快与慢的工作节奏,谱写一段有快有慢的精彩人生!

 

                                                                                                                                                                                                                    总经理  李坚

<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