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鸿基窗几明净的供应链办公室的窗边,望着楼下富有苏州园林特色的锦鲤池。思绪不禁回溯到多年前那个在新鸿基老厂房面试的下午。从应聘业务经理,到统筹供应链技术、计划采购、物流、质量工程及质量部等多个核心团队,在这片职场沃土上,我不仅见证了业务流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更完成了自身从业务执行者到综合管理者的提升,每一步都镌刻着技能与心态的深刻蜕变。
2012年3月8日,顺利通过公司副总及总经理的面试,我在面试当天获得入职新鸿基的邀约。初入新鸿基应聘业务经理时,我对机加工行业没有任何认知,连图纸上标注的尺寸符号都无法辨识清楚。我有多年从事供应链前沿采购的工作及管理经验,但没有业务维护及开发的经验。新鸿基的产品是精密机加工零部件,是典型的2B业务模式,客户多为国外世界500 强公司,有着优良的客户基础。客户对供应商有着极高的服务,技术,质量,交付的要求,而这恰恰是民营企业最有挑战的环节。我有良好的语言,搭建组织架构和流程梳理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将客户的核心需求转化为内部人员的技能提升和组织流程变革。在新鸿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发挥我的个人优势,用我所长给团队赋能。长期从事供应链管理的工作,让我对公司采购系统的需求以及采购流程有着清晰的理解。我想在新鸿基完成从甲方到乙方的角色转化,为个人能力模型的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专注于供应商评估,采购流程优化等具体事务,如今却可以站在更高维度,洞察客户需求、协调跨部门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
随着在业务经理岗位上逐渐得心应手,我赢得客户的尊重,赞赏和支持。我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延伸,开始接触并管理供应链技术团队。供应链技术团队,都是新鸿基的资深技术人员,对新鸿基的加工和测量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他们承担着依据客户图纸,与客户进行图纸标准,加工能力,测量方式等维度的技术交流。我们是多品种小批量的业务模式,每个月收到客户新品繁多。工程师需要在同一时间高效的处理多个项目的图纸分解以及DFM整理。庞大的工作量,需要我们的团队成员不仅专业,细心,严谨,逻辑性强,还要有充足的耐心。因为与客户的交流往往需要多次循环才能结束。我开始调整组织架构和优化内部流程,让工程师只专注于他们擅长的图纸评估。成立项目组,新品的订单评审和交期跟进全流程全部由项目工程师完成。技术工程师工作内容的减负,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的报告输出,团队满意度提升,人员流动率得到有效降低。新鸿基的中英文DFM报告,每每让客户的技术团队感叹于新鸿基对于产品的严谨度和专业度。
源于客户的信赖,我们的业绩每年稳定增长。快速的市场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客户的产品不断优化升级。客户要求我们订单的L/T大幅压缩,交付的压力指数级的增长。我开始思考,如何保证订单高质量的准时交付。计划采购管理,是我最擅长的领域。增加供应的弹性,必然要增加足够多的加工和检测设备,以及良好的一线生产团队。我开始评估供应商的加工能力,流程与团队,筛选保留与我司要求匹配的有着强烈发展意愿的供应商。原有供应商只保留3家,同时逐步开发新的供应商。随着技能培训,流程导入,和现场升级改造,我们已经将这些供应商转变为我司的分厂。与我们新鸿基形成订单工序分解,合力完成订单的加工任务。我们有着坚实的工艺分解和程序管控能力,为订单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流部是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的最后一环,产品储存和包装防护往往不被重视,但我们从事的精密机加工行业,如果防护不到位,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尺寸变化。为了确保产品可以承受在漫长跨洋运输的搬移和碰撞风险,我们开了很多定制仿形包装材料确保产品的有效防护。同时导入WMS系统,做产品和库位扫码管控,大幅提升了配货的效率,同时有效的控制相似产品混发的可能性。
当管理范畴进一步扩展到质量工程和质量部时,业务流变得错综复杂,犹如一张庞大而精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满足交付的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客户需求、制造计划、质量风险策划、成本控制、供应商关系管理,库存管控等多重要素;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定期组织沟通会议,打破部门壁垒,让信息流通更顺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熟练掌握了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具备了整合资源、制定战略规划的能力。心态上,也从最初面对复杂业务的焦虑,逐渐变得沉稳从容,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多重压力下保持清晰的思路,快速的做出合理决策。
回望在新鸿基的职业成长之路,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都是技能与心态的双重蜕变。从专注业务拓展,到精通多领域管理;从冲劲有余到沉稳大气,我在不断突破自我中实现价值。未来,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还会有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我已做好准备,带着这份成长赋予的底气,继续在职业道路上乘风破浪,与新鸿基携手前行。
陈萃